首页>热点 > 正文

取消限售、放松限购…这两城楼市多举措松绑!因城施策落地节奏在加快

时间:2022-05-10 17:39:58  来源:证券时报  阅读量:13590   

多地购房政策有所松动。

日前,扬州发文放宽限购限售政策,并给予契税补贴具体来说,取消大专及以上人才,城镇二孩及以上家庭的限购政策,将限售时间调整为网签备案之日起3年大专及以上人才购买首套房给予50%契税补贴

同一天,有消息称,苏州放松限购限售,取消二手房限售政策,并将新房限售期限调整为2年另外,外地人可以通过连续缴纳6个月社保来买房

业内人士认为,短期来看,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为楼市支持各地从本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定调,各地因城施策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和加强。

扬州放宽限购限售政策。

日前,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积极支持青年人才和二孩及以上家庭改善居住条件的通知》其中,放宽了购销限制,提出了契税补贴

该通知指出:

1.目前的限购政策不适用于在市区购买住房的大专及以上人才和在阳莱阳有二孩及以上的家庭。

2.市区户籍居民家庭拥有第二套及以上住房,非市区户籍居民家庭拥有第一套及以上住房的,自网上备案之日起满3年可上市交易。

3.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对在市区阳莱阳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购买首套商品住房,给予已缴纳契税50%的一次性购房补贴。

对于扬州出台这一政策的原因,扬州市住建局表示,为积极促进扬莱青年人才就业,将推动落实生育的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

取消二手房限售,放宽苏州限购。

日前,有消息称,苏州市房地产市场与交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苏州已进一步完善房地产政策日前,新房限制转让时间由3年调整为2年,二手房限制转让时间由原来的3年调整为不再限制转让期限同时,购房后家庭有新出生人口的,出售新房不受转让期限限制此外,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房条件由原来的3年累计缴纳24个月社保调整为连续缴纳6个月社保

对此,中国指数研究院苏州分院分析师金科表示,苏州今年受三轮疫情影响,房地产市场自春节后一直低位运行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也让一些人推迟了购买计划不久前的4月,苏州将二手房限售年限由5年改为3年非苏州户口3年内累计24个月社保即可购房,公积金首贷额度也有所提高在住不炒的总基调下,这一新政支持释放刚需和改善型住房的合理需求:新房转让限制调整为2年,二手房转让时间不再限制,响应国家生育政策家庭有新出生人口的,出售房屋时,不受不限转让期限限制这一系列措施有助于释放改善型人口的置换需求,激发市场活力,但同时也会增加苏州新房和二手房的可售和待售库存,而这些库存已经处于高位在短期内,房地产项目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非本市户籍居民可以通过连续缴纳6个月社保的方式购房,降低了在苏州其他地方就业人员的购房门槛,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外来人才落户苏州,一定程度上打开了需求端

因城施策,落地步伐加快

今年以来,中央多部委密集表态稳定房地产,释放出强烈的维稳信号。

该研究院指出,4月份以来,地方调控政策优化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政策内容扩展至限购,限贷,限售政策工具箱不断完善,内容更加细化,城市向热点,一二线热点,热点区域拓展长三角城市群优化政策的频率和节奏更高,更快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仅在4月份,就有39个省市出台了45项放松政策在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的指引下,5月,各地房地产救市政策加速出台据不完全统计,五一假期,18个省市发布或实施稳定房地产新政,东莞,惠州降低限购门槛,达州,沈阳给予多子女家庭购房优惠政策,洛阳,上饶,连云港,梅州等都把首付比例降到了20%,还有株洲,南阳,黄石,岳阳等要么有契税优惠,要么有住房补贴托市无锡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免征期限由5年调整为2年

不过,中手指研究院指出,从现有政策来看,热点一二线城市整体政策力度不大,针对部分区域或特定人群放松限购限贷,覆盖面较窄,对市场的提振作用有限,大部分三四线城市不限购今年的优化政策更多的是调整公积金,发放购房补贴,放宽落户等,对市场的提振作用并不明显

该研究院认为,短期来看,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为楼市支持各地从本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定调,各地因城施策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力度可能继续加大预计一线城市政策将继续微调,以人才引进或纾困为突破口修复市场信心,二线城市政策有望继续加码,大部分二线城市限购范围有望优化同时,还有下调房贷利率,调整房屋认定和贷款认定标准,延长贷款期限,继续优化限售,降低交易税费等空间四线城市中,如果市场继续下行,大部分仍限购的三四线城市有望全面取消限购,限贷限售等限制性政策也有全面优化预期,普通三四线城市的政策或多或少与人口政策相结合,对多子女家庭的住房支持政策有望进一步加强,购房补贴和公积金贷款额度的提高也会继续跟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