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快讯 > 正文

制作“木偶机”让李占龙走出了抑郁症的阴霾

时间:2021-12-25 14:08:00  来源:网络  阅读量:13337   

制作“木偶机”,让李占龙走出了抑郁症的阴霾

“30岁那年,我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阅读提示

制作木偶机,帮李占龙走出抑郁症的阴霾并找到人生的方向后,他立志,要让更多人从他的作品中获得快乐。

“人生前30年,就像都在为这件事做准备一样”,李占龙这样形容自己对木质机械装置的“一见钟情”。1988年出生的他,是一个木质机械装置制作者。

他给自己取名字叫“向木而生”。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木工,李占龙的作品是以木头作为载体,将天马行空的场景表达和逻辑缜密的机械设计融为一体,属于情感化的木偶机。

两年前,李占龙的作品在B站火起来。新近完成的作品“移动森林”,在B站的播放量达130多万次。此前不久,他的另一个作品“天空梦想家”登上微博热搜,媒体采访纷至沓来,作为创作者的他也一炮而红。

“火,不是最初的目的,自我救赎,同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实现社会意义,才是创作的初心。”李占龙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不被定义,向木而生

李占龙制作的“天空梦想家”“灯笼鱼”“初夏”等10余件作品在重庆展出时,吸引了很多木偶机爱好者。“目前,国内专职创作木偶机的非常少,我算是较早进入职业化的,想通过展览把爱好者聚集起来,共同学习。”

一位大胡子老人,带着一条狗,坐在一艘鱼形大飞船上,摇动底座的手柄后,整个装置会规律地运转起来。上百个零部件之间巧妙衔接、环环相扣,小齿轮通过链条,带动大齿轮运转,船身、木偶也都随之“活”起来。

“天空梦想家”目前已经入围第二届“国际科普作品大赛”。“我希望自己能像宫崎骏老爷爷一样,为这个世界创作出带有情感温度,充满思想和趣味的作品。”李占龙说。

大学毕业后,李占龙在职场上屡屡受挫,曾一度深陷抑郁症的折磨。木偶机制作让他走出了那段困难的时光,也让他找到人生方向,以及在社会中的位置。

从小到大,他喜欢画画、去树林里观察自然、拆卸维修各种电器,也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出于对律师职业的向往,李占龙大学选了法律专业,但还没毕业他就放弃了对律师工作的设想。

“毕业后做过很多工作,当过销售员、快递员,开过服装店、网上打印店,在接触木工后,先后尝试了木条拼画、木雕、传统木作等,但都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那时候的他虽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但是很清楚自己不喜欢什么,也从未放弃寻找和尝试。

直到5年前,他在网上看到一个“弹珠轨道装置”的视频。“当时就被深深触动了,这种装置艺术可以说完美地融合了我身上所有的爱好和特长,我没有理由不去做它,就觉得自己人生的前30年都在为它做准备。”

找到人生的方向

在向木的众多作品中,“掩”和“迷”是主题最明确、与创作者心路历程最接近的两件作品。“人都是在悲伤中成长的,这两件作品是用木偶抽象的肢体语言,去展现人生某一阶段的低谷状态,引导观者去反思。”

“掩”呈现的是,一个低头静坐的木偶,缓慢摘掉脸上的“微笑面具”,它仿佛沉浸在悲伤情绪中,徐徐抬起左手,想要抱头哭泣,却接着又将面具重新罩在脸上,似乎想掩饰真实的自己。“迷”的主体也只有一个木偶,它双手向前触摸,不停地行走,像是在寻找方向。

幸运的是,多番尝试后,他终于找到了真正能让自己沉下心去做的事情——木偶机制作。“就像救命药一样,两年时间就专心研究这种装置,感觉找到自己的归宿了,每天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就走出了那个抑郁状态。”

在这两年时间里,李占龙通过反复研究,整理归纳出木质机械的教程,以及木质机械制作的历史和鉴赏素材。期间,他创作完成的几十个作品,在网络上大受欢迎,也受到了国内外专业机构的认可。

你快乐了,也要给别人带来快乐

也许是自己经历过痛苦,所以李占龙更想让自己的作品给别人带来快乐,他也开始在记忆库中寻找过往生活中快乐的片段,并融入作品。

“我的童年大部分夏日时光在小树林里度过,甲壳虫、蝴蝶、知了、蜜蜂、蜗牛、狗、青蛙……这些都是我的‘朋友’,小时候还一直梦想能有一个树屋,所以我把这些元素都加入作品中。”李占龙希望把自己的快乐记忆传递给更多人。

他用了整整1个月时间构思“移动森林”,又用了50多天制作完成。看到网上很多人说,这件作品唤醒了自己童年的美好回忆,很温暖,李占龙觉得这就是自己创作的价值。“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是鸟还是鱼,不知道应该在天上飞,还是在水里游,我很幸运,在30岁时,知道了自己后半辈子要做什么,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再回过头看,李占龙认为是时代赋予了他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机会,他也立志要反哺这个时代,让更多人从他的作品中获得快乐,同时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这是他心中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头条新闻